叶朗:抓住中国文化产业新机遇
作者:王颖卿    文章来源:中华英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8

2009年1月9日-11日,北京大学将以“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盛事迎春,邀请逾百名国家文化产业领导部门的负责人、海内外权威专家及文化产业行业精英们共同探讨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价值等热点问题,旨在揭示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机遇和未来全球化经济新格局。为此,记者专访了本次论坛主席、全国较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学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请他阐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研究见解。

 

 

将文化产业理念推广、普及,是叶朗教授最大的心愿

 

文化产业是未来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没有看到。” 说到文化产业,虽已年届古稀却仍然精神矍铄的叶朗教授思维活跃、谈吐中时现机锋。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的划分可分为知识型文化产业、休闲型文化产业和娱乐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民间工艺、广告以及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未来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叶朗教授认为主要根据以下四点:

第一,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持,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另一方面却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压缩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使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举最常见的例子。电话的发明使人们实现零距离沟通,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比如过年时,你本来要到朋友家拜年,现在可以打电话拜年。有了手机,可以发短信,连声音也听不见了。所以,电话减少了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还有电脑。它使人们可以不上街购物,不去办公楼办公。有人甚至认为有电脑就可以不要学校了,因为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电脑取得。这种预言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而且是为了发展人性,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所以必须有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必须有群体生活。如果用人机对话来取代人与人的交往,那么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彻底瓦解”。

叶朗教授直言这是摆在人类社会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曾提出,在高科技的条件下,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是社会生活要解决的一个很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比过去大大增加。“我国目前的法定休息日是114天,几乎占一年的1/3时间。其中还包括十一、春节等长假。这么多的休假日怎么度过?”说到这里,叶教授以己为例,“而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人们退休之后的时间也在增加。这些富裕的时间怎么过?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另一个就是追求休闲享受或审美享受。而这两个方面都涉及文化需求。据国外的未来学家预测,2l世纪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首先出现的就是休闲时代的浪潮(2015年)。目前,国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休闲问题,他们认为,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上都是一个大课题。因为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马克思说过,闲暇时间是‘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据报道,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将占国家全部产业的50%,而休闲产业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文化产业”。

第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经济出现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为主导价值的重大变化。“人们买一件商品,往往不是着眼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着眼于它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现在人们已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一个符号(例如名牌)。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早有实例。比如很多白领,喝咖啡只去星巴克,就是为了追求格调或体验。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和大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这种大审美经济的标志就是体验经济的出现。2002年,研究大审美经济的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表明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钱,可是在生活比较富裕后,快乐并不正比例地取决于是否有钱。因此,不能把效用、而要把快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这是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很明显,这样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第四,在新时代条件下,资本形式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多元资本形式(《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个人来说,表现为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修养的程度,以及某些特殊的文化禀赋、气质等等;从产品来说,表现为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资源的积累厚度和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资本的加入,为一些经济资本相对较弱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就我们中国来说,除了全球的普遍性因素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特殊的原因。”谈到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叶朗教授集合自身对中国文化、美学、以及它们的产业化研究的成果,条分缕析的向记者解析出他积极肯定的论断。
“首先,我国有五千逾年的文明史,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丰富,形成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它们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例如,我国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手工艺术等等。

其次,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开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其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旅游等内容还是无污染、无耗能的环保型产业,是适合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再次,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鲜见,一些商品大量积压,经常出现‘降价’大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的财富、人均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正逐年下降。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还具有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划分的12类服务项目中,有4类与文化产业相关,包括了出版、印刷、广告、咨询、录音、录像、电视、广播、电影等服务项目;以及外资对我国影院进行投资改造,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国外服务提供者与中方设立合营企业、从事音像制品的分销,外国服务者从事出版物的分销等业务;内容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随着我国全面承诺WTO关于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受到具有资本与经验优势的发达国家的冲击。

因此,作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增大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在把我们的文化产品送出去,送到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面前的同时,要把全世界的旅游者和文化消费者吸引到中国来(参照巴黎、奥地利模式)。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数以百亿计的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美国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一统天下的局面。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的文化霸权也在扩张。据统计,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l%-2%。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点全世界总放映时间的80%。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意识形态的扩张,同时还有美国霸权的扩张。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该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考量。未来,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当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即将结束时,丝毫不见疲惫的叶朗教授满怀感触的谈起北大、他坐镇的文化产业研究院、以及即将开幕的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北大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文资源。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一特点和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北大的人文学科如何和市场经济联系,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是我们始终在思索探究的问题。过去北大的人文学科主要是培养、提高人的素质(这当然是对的),和市场、经济没有关系。而当文化产业这个切入点出现时,我们发现,人文学科也可以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在继续坚持进行纯学术研究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注意力面向市场,把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同时整合和推动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用智慧和美感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叶朗教授坦言,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的连续举办,正是为推动和促进北大人文智慧与文化产业更好的结合与发展。

“每年一届的论坛;每年一本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从去年开始出版的刊物《北大文化产业》;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和省市地方政府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和制定发展规划……”回首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自1999年成立至今所作的累累成绩,叶朗教授没有满足,“北大作为新时代的文化风标,理应抓住当前的机遇,为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贡献更多力量。我们知道,推动、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中国的文化产业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坦荡”。

文章录入:yuenyuen    责任编辑:yuenyuen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