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赛制打造体育产业黄金链
作者:杨帆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5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尤其是在“奥运”的催化作用下,中国商业体育的成长力量让人惊喜,以姚明为榜样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的出现、以F1为代表的一批国际顶级赛事的引进和以中网为典型的一批本土赛事的崛起,都让人看到了希望之光,随着中产阶级人口的增多,体育市场也越来越大。


本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分论坛之一——“体育产业,2010新气候”上,体育产业专家陈少峰将发表题为《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以及对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及中国武术发展的借鉴。他认为中国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必须摆脱国家体制,打造独立的联赛经营公司,将联赛和俱乐部公司化,让联赛拥有自己的产业链。而这恰恰就是WMA正在探寻的一条道路。陈少峰认为WMA的起点和方向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已经朝着中国第一个“职业”联赛迈出了第一步。


作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联赛之一,NBA一直是WMA效仿和看齐的目标。WMA出品人阮伟曾直言要努力让WMA超越NBA。据阮伟透露,北京大学和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已经成立了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多交流。阮伟表示,WMA首赛季虽然只有6支队伍,但是赛季刚刚结束,就已经有多家俱乐部申请加入,2010赛季WMA将扩军至8家以上。在新赛季,WMA还将采取“点面结合”的播出策略,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各俱乐部所在地地方电视台的资源优势。


陈少峰认为,体育赛事是娱乐也是健康活动,体育是文化产业,可以把体育分为健康休闲和娱乐休闲两类,所以体育营销本质上是一种娱乐营销。当然这个娱乐必须是建立在体育赛事本身的高水平和品牌化上才有价值。在中国,体育赛事和体育营销有其特殊性,可称做爱国主义体育,因此就企业赞助,有一个捷径可寻,凡是有中国参加的体育活动就具有商业价值。


总结国际上一些成功的体育产业商业模式,陈少峰将之分为含明星竞技的商业模式、含联赛的商业模式、含场馆的商业模式、品牌授权商业模式以及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陈少峰说:“连锁经营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连锁经营的特点就是别人帮你赚钱。”而相比国内,中国的体育产业有一个怪现象,越是核心的产业越不赚钱,越是外围的越赚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是不成功的。


因此他认为,要想打造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体育产业的振兴规划应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来做。如何打造联赛的经营公司,可以借鉴NBA的经营模式。新媒体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能够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新媒体也可以剥离出来上市,同时通过体育产业的上市形成并购,在全国形成联盟和支撑,形成联赛化的机制,资金、实力和投融资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其次,“娱乐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只有这样大众才会买票观看比赛、购买延伸产品等”。今天的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体育和娱乐化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媒体宣传上注重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将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北京奥运会后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上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好的项目都是跟球类有关的项目。因此建议企业更应该关注球类产业的发展。第三,他认为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必须打造产业链,“现在很多场馆都忽视了产业链,而国外打造场馆时,一般都将场馆变成一座多功能中心,同时还注重体育明星的效应”。所以根据国外体育产业的先进经验,我国现有的各类体育活动,包括场馆建设一定要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


以我国现在举办全运会的模式为例,一座城市大兴土木建设一大堆场馆,下一届全运会又转移到其他城市,这样十分不合理。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全运会项目分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球类、田径类、马术类、游泳类固定在不同的城市举办,长期驻点场馆对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对于大众消费体育这块内容,陈少峰建议应该打造体验性的体育主题公园,“体育和娱乐、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北京的庙会非常火,其实就是年轻人和儿童在消费,他们是体育消费的主流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具有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和时尚性的特点,所以国家还可以考虑开发更多的娱乐体育项目和体育主题公园”。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