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 Phillips:高新技术对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提升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9

 


各位贵宾,各位先生、女士们,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来分享一些尼尔森公司对这个市场的一些看法。我今天的话题主要也跟前面几位领导,特别是叶院长有提到怎么样把文化产业要变得更商业化,变得更走出海外。我也要做一个道歉,因为我前面没有这个电脑,所以我会转着后面看,今天第一点我要讲的就是,我主要讲我们目前人等于有三个屏幕,包括电视、电脑、手机都可以让我们来吸收文化,吸收媒体,吸收资料。在这个里面,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如何来使用这个媒体。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然后在讲到这个,我先讲一个故事跟大家介绍这个过程,传统的媒体上,我们消费者只是在吸收,只是在看一样东西得到资料,但是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举一个例子,去年在1月20号美国奥巴马当任总统那一天的时候,最大的一个电台不是一个传统的电视台,而那个时候是美国的CNN新闻台跟美国的一个网站一起融合起来产生的界面,这个界面一方面有CNN的新闻,另外一方面也有网站做的一些调研,当时让人家做调研,一方面调研很认真的,奥巴马当任总统,美国跟欧洲关系是不是更好,这个代表了什么?很多这些文化,新的媒体可以是交互互换的,一方面我们问人,人也可以答复。刚才成思危也讲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改变。


我今天就要带动三屏,三屏到底是什么样?三屏到底是互相会打的,还是会互相补助的,实际上从我们分析看得出来,三屏互相是补助的,而且有的时候消费者会看到哪一个屏幕让他得到最好的资料,他就会去用那个屏幕,而且常常他会用好几个屏幕,我刚才讲的例子就是那样,实际上当时在美国总统大家在看那个节目的时候,很多人在网络上和他的朋友进行评论,这都是互相在做的。所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传统第一个银幕是电视,你要看那个节目的时候,坐在前面去看。可是现在新的方法是不受时间、地点,也就是以随时随地可以吸收你所需要看到的媒体。


事实上很多广告主,媒体商他想知道这些新的数字媒体对他到底有哪些帮助,他从上面了解消费者看广告,比如说我是可口可乐我播了一个电视上的广告,我在下面摆一个网站的名字,这些互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去了解的。也是刚才讲到怎么把这些东西变成市场化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所以为了了解这样子,尼尔森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三百家800人的样本框,在样本框到底看什么,看这些人用电视、手机、电脑有哪些互补的作用,是不是用电脑的时候会用手机的时候就不看电视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在看电视的时候,他所看到的电脑上的网站是不是跟它有关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他看这三个银幕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看法,当然电视是最大的银幕,最丰富的,可是电脑可以让你得到很多电视上得不到的资料,你有主动力跳到你要看的网站,手机更是24小时跟着我们旁边,可以让我们得到任何要看的东西,等一下也会把手机讲的很详细,这是最新的一种机器,也是大家比较还不够了解一个新的屏幕。我觉得从电视那边来的人,也不要太怕,传统媒体的人会对新媒体有一些恐惧感,从这个图上看出来,电视还是老大,电视在右上角,每天平均,每一个人花差不多4—5个钟头在电视前面,差不多99%的人都会在每天看他的电视,但是电脑用的时间会远远少于电视。


我再比较一下美国跟中国,美国每一个月看141个小时的电视,他会在互联网坐26个小时,他在手机视频上平均是3小时,实际上很少一部分人在用他的手机看电视或者看别的节目,可是这些人用的时间非常多。再比较一下中国,我们在中国有300户人家做了一个分析,中国上海的人比美国人看的更多,平均171个小时,互联网是23小时,手机上看视频只有3%的人在用,可是看的人很汹,会有14个小时在看,我在手机这块会介绍比较详细一点。这个图可以看得出来,99%的人每天都在看电视,差不多57%的人在用互联网,而且用互联网的人最右边的那条深蓝色的很多人同时在看电视,也在用互联网。常常他们是一种互补的作用的。这个图左边是互联网,右边是电视,我们把全部的群众分成,比如第一是黄色的140多个,就是用互联网用得最多人20%,你可以看得出来,用电视还是用互联网用得多很多,也可以看出来用互联网最多人是用互联网的最少的是140多倍,可是看电视里面只是6倍,所以用互联网用多的人用的是非常非常常用,电视那边是比较平均一点的。


我们再分析一下,在电视台跟互联网上哪个最受欢迎的一些网站,可以看到网站上腾讯是第一,在电视上是东方,这边也可以看出来电视台差不多前面10台,每个人每个月至少都要看一次,可是互联网不一定是那样子的。可以看到互联网有一个蛮有趣的现象,用得最多的网站是一个“开心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开心网”会带动很多文化媒体的重要的趋势。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上面看出来,用电视还是用的多,互联网肯定用得时间少很多。然后我现在再以移动互联网特别做一个特别比较深的分析,我觉得做这个分析有几个因素,第一个我觉得它肯定带动文化产业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它也是比较新的东西,大家对它的了解不一定那么丰富。而且特别在中国最近可能互联网上因为一些比较不好的现象,包括勒索短信,扫黄方面的东西,让大家觉得不一定对它有很大的兴趣。


第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已经非常非常大了,中国已经有1.8亿人在用移动互联网了,这是总数在右上边,看坐下角,中国事实上已经有28%的移动用户在用互联网,从比例上来讲它高于美国很多国家,但是很多国外的人都不肯相信这张图的资料,已经有1/4的手机用户在用移动互联网,为什么?因为中国的3G刚开始,网络速度还很慢,为什么那么多人用移动互联网?因为中国的流动人口很大,另外很多年轻人还是喜欢用手机上网,这是一个趋势,中国这方面可以算是在很多国家领先了。而且移动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当中已经有50%的人在用移动互联网了。你要对这些年轻人分发一些文化的产品,移动互联网肯定是要走的渠道。我的很多中国朋友都会说哎呀现在的年轻人跟往年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兴趣,我倒建议想对年轻人做任何事还是用移动是很好的渠道。


我们再看看在这些人里面,用移动互联网的人,他们大家看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可以看出来最受欢迎的就是手机上网新闻,包括手机报之类的东西,有90%的人在用这个东西。刚才讲到三屏,实际上只有8%的人在用这个,因为这是一个问卷得到的,我有点不相信,我觉得是低于8%,上网是干吗呢?第一看新闻,第二就是聊天,聊天室上包括QQ、飞信这些都是一些社区的一个聊天行动,第三就是搜索,搜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事实上在搜索这方面,你可以看到谷歌跟一些搜索公司,百度也在花很大的精力在手机这上面。


我先简单讲一下在手机电视节目里面看什么?看电影还是看的最多。包括很多人在用P2P拉进资料来看电影,甚至一些没有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都看到了。领导刚才也讲到手机变成一种电脑了,我给您参考这个图,是因为我觉得这是蛮有趣的现象,iphone手机,手机已经不是一个手机了,等于一个电脑,所以它也会带动很多消费者吸收文化、媒体基本一个框架。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在全部手机用户里面,比如说我们看一下移动互联网左上角全球20%的人用移动互联网,但是在iphone手机上面88%的人在用移动互联网,所以全部手机变成智能手机,所以吸收这些新的媒体肯定会在手机上产生的。


很多人都觉得不晓得移动互联网会多大?移动互联网大多数的专家觉得在三年之内会大于固网,你可以看到这张图上,右边的2010年的那一块会有多少个手机?实际上我们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的,包括我们车子里面移动互联网的工具,我们一些书,右边有一大系列的,不管怎么样,移动互联网会远远超过固定互联网,这是我们大家要用不同的管道来带动文化给消费者,然后从消费者得到资料必须了解的一点。


我们也可以从这上面进行分析,移动互联网它的出发点,我们定在2009年的话,就是下面一条黄的,如果出发点定在2000年的话,到底有多少互联网上,你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度,实际上那条黄线比固网快,中国这方面还没有完全明显,因为3G刚开始,可是这是一个爆发的时代。可以从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这是日本的最成功的一家,它已经有72%的页面是在移动上接收的,代表着移动的客户差不多是3/4了。

所以,我最后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总结:


第一点,电视还是全部的媒体里面要让消费者得到资料,得到娱乐,得到文化最好的管道,它一直是这样子的。


第二点,就是不同的屏幕有它的优势,也可以互相在用,我们不能把三个屏幕看成是独一的,三屏之间有互助,有的时候你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体育节目,然后跑到手机上跟你的朋友说,你看科比投篮到多好,你跑到电脑上查资料,这都是互补的。刚才给了一个例子,搞不好在电影的中间,我要结局怎么样,这是肯定的趋势。


第三点,消费者跟广告主,消费者等于变成一个可以从广告上得到资料,也可以回过来,比如说跑到可口可乐的网站上去,数据化革命是一个年轻人的革命,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跟年轻人沟通的话,必须经过数据化包括手机来跟他们沟通。消费者自己创造的媒体,也就是口碑,刚才也介绍了,在很多节目上,可以在节目中投票,这个是一种,可是不管博客还是网站,消费者现在也可以创造很多文化,这是消费者碰到的文化大家都可以创造文化,这是比较难控制的文化,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它。


最后一点,互联网的增长数是非常快的,不能忽视。


今后如果有问题,我很愿意跟大家讨论,祝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得到很多收获,谢谢!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