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夕: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的反思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0


各位大家下午好,我先感谢会议的主办单位让我在这里演讲。


我讲的第一个大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宏观历史背景,其中第一点,我想简要提一下改革开放与园区发展的历史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有一点,园区建设从前20年偏重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到现在转向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这样一个转型,用园区的方式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证明它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所以刚才台湾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是一部分创意产业不适合用园区方式的发展,但是另外一部分适合园区发展,园区发展在我们国家已经被改革开放所证明。第二,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与中国文化体制历史关系,这是中国的国情,因为我们文化产业的主题的企业大多数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型,而且现在这个转型也没有完成。


第二,我讲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第一我们要注意澄清三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我看了100多篇论文,我觉得从我们政府到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三个概念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混淆,这三个概念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也有差异,怎么加以区分,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这三个概念当中,从时间上说最早是由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然后有文化产业基地,最后有文化产业集聚区,这样的发展针对北京地区文化产业地区的实际来研究的。
在文化产业园区它跟文化产业经济区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个行业的开放性和规模性上,那么产业集聚区它肯定要以文化产业园区。


我们下面简单的再分析一下文化产业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模式有几种参照的考虑,从它的生存模式来看,我概括成两种,一种先自然形成然后由政府重点扶持,比方说北京的798,在这种模式当中很多园区利用了一种历史文化资源。第二种模式就是由先开始由政府主导,然后政府把园区建设起来再交给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现在这样的园区建设模式在我们国家也非常多。


在我的文章当中有两个案例分析,大家可以去看。


另外一个问题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园区发展模式当中,我想应该研究的一个问题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如何寻求适当的平衡和一种良性的互动,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它的互动关系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一个案例,它希望通过民间的力量来跟政府形成一种很好的互动,那就是北岸1292创意园。


我们以出版业为例,我们看一看园区建设,它当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我来自于武汉,武汉最近两年新建的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那这个文化产业园,它的建立按照我对它的概括,它实际把原来分散的产业的不同的产业链和环节集中起来,比如编辑、出版、物流、订货,这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行业的集散地,离我们想怎么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差别很大。我们有一个比较,就中国的出版业它的产业集中度是非常低的。我们全国出版业的产值加起来还抵不到国外的一家出版公司的主营业的收入,2006年的统计贝塔斯曼出版公司销售额达193亿欧元。


我们在园区建设和发展当中,我们要反思如何避免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尽可能的少走弯路,第一点,我想提一下我们如何避免英国创意产业前十年发展史上存在的三大问题。我最近看到英国政府的它的一个报告,就是关于他们的创意产业的十年1997—2007年在报告中他们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三大问题。一个是周期性波动,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相关。然后区域战略规划的趋同,在英国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学者和专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再一点是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也简单的举了三点,第一点创新力不足,我们产品低端化的成本高,我们有很多的园区,比如说深圳的大芬村,它的产品是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模仿与仿制是一种主流,从阶段性策略是可以的,但是不符合我们方向。我们要研究怎么样从低端的位置向高端的转换。


第二,产业园区的空壳化和候鸟化,最典型的是杭州的高新区动画产业园。所谓候鸟就是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的政策,用完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园区去,还有房地产的经营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也会打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些里面有很多东西我们需要很认真的反思。


最后一个,我们应该提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这个理论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理论建设方面的。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数据统计、指标统计在全国没有规范和权威的统计机构和数据,所以我昨天上午看到我们嘉宾谈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当中的比重相距甚远,相距这么大,我们统计数据都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谈产业发展呢?如果你这个问题没解决,我们在什么平台上谈。


另外一个,我们更重要的是一些理论问题,比如说文化产业区建设对文化产业地位和作用未来趋势的研究,而这些理论我们没有中国原创性的理论,我们现在没有看到一本书超过国外学者《创意经济》这本书,我期待尽快问世。我们现在有关文化产业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我们中国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乃至对对整个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都很薄弱,有待于政界、商界、学界共同努力来解决,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