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波:出版体制改革的版权视角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0


谢谢肖老师。整个论坛我是一个主动要讲自己想法的。本来在上一个环节的时候,讲关于走出去的时候,我2005年以后,重点做输出,而且外事司政策上的一些事,我也积极参与了,也有一些想法。


我们主要侧重于怎么介入数字出版这块,有一些想法。我争取用10分钟时间,把我的想法跟大家介绍一下,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天主要从版权角度讲一下出版企业改革。我们知道出版体制改革,往往是人财物、体制机制的转变,这里面体现一个出版集团实力的强弱,影响大小,主要在于版权资源的占用、维护和管理、经营。


我想从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关于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法律环境。大家比较清楚的。最重要的就是后面关于前几天发布的总署2010年的1号文件。从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指导意见,到进一步推动,已经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了,里面有六个部分,30条,其中把走出去作为重点方向来论述。


刚才介绍关于出版体制改革政策法律,是为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时间表和任务书,或者是方向之外,那么实际上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版权应该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为什么讲出版单位,因为实际上涉及到出版社的这些民营大老板,在出版社涉及到一些版权,主要出版权或者是出版复制发行权。因为出版权,很多人现在可能比较清楚,以前可能不清楚,出版权不是出版社自然拥有的权利。我们通常讲的是指出版社拥有的出版资格。


我总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出版社跟作者签订合同来约定。另外一种通过自己的组织策划编写一些图书,比如说《百科全书思想教材》,版权的权属比较明晰。还有就是像北京的仁爱教育研究所,还有江苏的一个推理教育研究所,他们也在开发教材,也获得了总署批准的82家教材编写的资格单位。还有复制权,这里面复制权,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在出版行业中,根本没有提到复制权这三个字。在中国,任何一个著作权或者是任何一家出版社,没有从复制权当中获得任何的回报。像北京大学图书管理,有很多复印机,复印机不能去擅自复印享有版权的教材或者教辅,这个是复制权。我们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关于法律当中的复制权的明确,希望使出版社,使我们出版人能够从复制权当中获得收益。


数字出版,最近我代表中国出版单位跟谷歌在谈判,我们最近成功的,在1月12号下午,我们要跟谷歌举行第四轮谈判。谷歌会发布一个正式道歉声明。如果说出版体制改革当中的一些总署发布的文件,一些部门规章,为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那么与版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应该使出版社在转制过程中,增强实力了一些规定。关于两块,《民间文艺作品版权保护条例》,像人大资料中心,在座的一些学者如果经常发表文章的话,转载的报刊,教材当中也经常使用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这个教材许可法,在今年上半年会公布,我们正在积极进行调研工作。


关于版权这块,出版体制改革当中,版权如何介入?应该有一个方针,就是出版社转制过程中,实力的大小与否,实际上就是版权资源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创造就是说你为什么能对出版的图书享有版权?然后运用就是如何经营的问题。刚才童之磊他们都提出来,全版权运营,实际上出版社或者是这些网络公司,就是拿版权资源作为一种经营。保护就是在版权受到侵犯的时候,如何去进行维护。管理是指出版社在转制过程中,对内部的资源如何进行内部管理。关于国家支持战略,提出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我认为版权是出版社发展的战略核心要素,尤其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还有一种就是极端重视,自己不用,也不让别的单位去用,或者是滥用。我们做这个版权工作,对于国内出版社、出版集团在转制过程中,如何介入数字出版这块。有的出版集团禁止下属单位允许别人数字化,或者是允许别人到数字出版这块使用。我们做过详细的分析调查,他们觉得完全与《著作权法》相违背。能不能遏制它的发展?使其他的大出版集团,在出资出版过程中发展起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行政命令,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或者是通过市场手段协调。


第三个方面,缺乏对版权管理的意识,这种意识非常重要。我们经常看到,经常会报道一些国有出版体制的总编室主任携带了一些资源去民营文化公司或者是去一些大型网站,这一点就是管理混乱的现象,领导版权意识不强,缺乏管理,造成出版社版权资源不合理的配置。我也赞同刚才蔡社长的论点,在数字出版过程中,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是特别清晰。针对数字出版过程中,版权授权不规范,难以得到合理的保护,这块是非常显著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最近跟谷歌谈判,谷歌声称拿到中国50家出版社6万种图书的授权,但是除了像北大出版社,还有几家出版社,委托我们跟谷歌去谈,这50家出版社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站出来说不用代表我们去谈,我们已经授权谷歌了。这里面一定有难言之隐。


通过这样的事件,启发了业界人士对版权保护的认识。这里面我多次讲过授权的问题,权利保障的问题。怎么样能够保障授权没有瑕疵,是合理合法拿到的,关于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每家出版社都在进行数字化扫描,这是对社会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在中国来讲,由出版总署支持一个协会来做这样一个资源平台,无论是北大出版社,还是高教出版集团,设立这样一个标准,由这个平台提供这个资源,这样比较合适。


关于商业模式这块,我比较赞同汉王的运营模式。实际上关于一些法律规定,作者有兴趣,但是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需要建立。出版社转制过程中,如果解决不了出版的基本问题,如果自身解决不了,应该寻求权威机构。如何在规范版权管理制度,在出版体制转制过程中,以六个一来构建和谐的出版产业。一个认识,就是认识出版产业的重要性,就是生命线的问题。一个意识,就是认识。版权保护应该从出版社领导抓起,出版社遇到一些问题,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尊重作者权益。一个义务就是要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作者权利。一个观念,应该构建跟权利人,跟作者一种和谐的关系,一种合理合法的分配制度。2008年数字出版超过传统出版,最后肯定会有更先进的东西把电子书要超越,这是未来的。从出版社来讲,就是有这样一个建议。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这是软件的问题。还要加强与集体管理资质和现代机构的联系。还有就是如何定位的问题,出版社转制过程中,杨社长提出版社不应该定位于一个工厂,应该定位于一个超市。我有不同看法,出版社到底是什么?对于版权资源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你有没有能力控制这个资源。然后同时我认为出版社,实际上现在数字出版已经有11年的发展了,但是商业模式不是特别清晰,现在有汉王,有盛大。其他的方面就不讲了。谢谢。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