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棋落何方
京沪深三地学者共话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作者:李婧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3-1-10

2013年新年第一天,新浪微博用户“电影票房贴吧”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1月1日,《人再囧途之泰囧》正式突破10亿元,累计票房达到10.3亿元,成为首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华语电影,其观影人次超过美国大片《阿凡达》和《变形金刚3》。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取得如此成绩,无疑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其票房奇迹的背后其实是文化产业强劲发展的态势。

2012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整走过了10年,10年耕耘,如今文化产业已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仅成为投资机构的投资热点,更成为经济低潮期的一大发展亮点。但同时,正在路上的文化产业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难点,冀望2013,本刊特邀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国内文化产业最前沿城市的业内专家,共同探讨问题所在、希望所向。

北京

向勇—— 轻装上阵 回归本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将2012年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水岭,此前10多年,国内文化产业建设一直有物质化严重的倾向,各地热衷于大工程、大项目,侧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相对忽视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实际上是创意经济,其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创意能力才是其核心价值。“我希望2013年文化产业能真正轻装上阵,回归本质,回到其自身发展规律上来。”向勇期待。

对于2013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勇表示非常看好文化和科技融合从而推动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在记者采访中,这一发展方向也不约而同地被所有被访专家提起,成为大家共同看好的新兴增长点。向勇认为,目前国内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思维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科技创新上,重视硬件升级和大项目的研发,而忽视了以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没有在每一个创意环节中真正融入科技的力量,很多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展示层面,如各地花巨资去搞传统文化资源的简单数字化,这可以为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开发产品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但本身并不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文化创意的乐趣。他建议,科技部和文化部两部委应进一步密切部际合作机制,在重大项目创新上做出表率。

魏鹏举—— 有钱赚才有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同样看好文化科技的未来发展,他认为,无论从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还是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文化科技未来的空间都非常大。“文化产业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从而由此积累无形资产,带来产业链的整体增值,而文化与科技融合正符合这一规律。”魏鹏举说。

但是,对于2013年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否能在短期内有新的突破性成长,魏鹏举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文化科技真正要到成功产业化的一步,需要好的商业模式支撑和有成长价值的市场主体出现,比如,美国文化科技之所以能够成功融合从而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在于其市场上有一批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完整模式的企业,如迪斯尼的每一个动漫形象都不是随意推出的,其产品开发类似于科技研发过程,是紧紧围绕企业核心价值链进行的,每一个形象推出后都能融入其电影、衍生品或者主题乐园的整条产业链中,实现全方位的传播。而目前国内还缺乏类似的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培育这类市场主体,让其真正能从创新中获得回报,从而保证其长期的创造动力。

“企业只有能从风险很大的创意活动中获得垄断性的创新性利润,这种回报要高于其所承担的创新风险,企业才会有长期创新的动力。这需要文化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发育。”魏鹏举说。

此外,魏鹏举还比较看好文化旅游业在2013年的发展,从现有发展轨迹来看,文化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比较稳定,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可,而且国民对其的需求还有待释放,有很大成长空间。

对于目前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大地产、小旅游”问题,魏鹏举预计今年可能会有巨大改观,因为这一问题所带来的政策风险已逐渐被各地方政府和企业所认识,而且文化旅游业本身的增长性很好,对地方经济有很强的辐射性和带动性,“房地产企业也看到了这种价值,不必再靠单纯的卖房子或当二房东收租金盈利,自然会转向发展真正的文化旅游。”

上海

花建——文化园区要打造“三大链”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物理标志,中国文化产业跨出了集聚发展的初始阶段。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有关调研,全国各地已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50多个,在数量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培育不良、园区主题偏离、效益参差不齐等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重点不在于扩大园区的数量,而在于围绕三大链,即文化生产的增值链、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消费的品牌链,集聚各类企业和服务机构,注重精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而全面提高产出效益。

花建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为例,该基地集聚102家外向型的文化企业,包括打造中文版《妈妈咪呀!》、中文版《猫》等音乐剧的亚洲联创公司、东方明珠安舒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运营单位)、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一批中外骨干企业。它依托全国最大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的特殊区域优势,为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产品展示、版权交易、设备租赁等方面的创新服务,包括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采取集中租赁模式提供设备保障,为“中国好声音”拍摄设备从港口到现场提供全程物流和清关手续等。

此外,花建认为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如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在“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一批GDP超千亿元的工商业强市(县)和GDP超20至100亿元的专业镇,仅广东省的专业镇就达到130多个,专业镇GDP总量超过1.2万亿元,但同时也面对着土地资源大量消耗、以贴牌代工为代表的低端加工业模式效益下滑的挑战,因而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紧迫任务,当地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必然与这一产业升级战略相结合。

比如,长三角的昆山市号称“世界电子工厂”,生产了全球1/3 的笔记本电脑和大量其他电子产品。其产业升级突破口就是全面实施“昆山设计推进计划”,通过设计研发、品牌建设、营销推广、时尚引领等专业服务,提升昆山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整体上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升级。2013年总投资6.5亿元的“汇设计”昆山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将进入建设高潮,成为辐射长三角的创意设计集聚区。而在广东,著名农业专业镇陈村镇从1000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花卉种植业,近年来陈村镇兴建了集花卉生产、销售、文化休闲旅游、科研、信息五大功能于一体的花卉交易中心和企业实体——陈村花卉世界,辐射到海内外广阔市场。

深圳

李凤亮—— 加强原创 面向全球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道路上也一直走在前列,涌现出一批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等代表性企业。对于深圳的这种前瞻性发展,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深圳赢在一个“新”字,深圳本身是一座新兴城市,没有太多的文化积淀,也就没有什么文化包袱,从而把握住了高新科技带来的机会,同时,深圳各大产业一直都是以外向型生产为主,善于把握全球的前沿趋势,其文化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眼界比较开阔。

但同时,李凤亮表示,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加强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这是关系到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圳现有深圳文博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但是仍然存在着企业和投资机构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通投融资渠道,真正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展望2013年,李凤亮仍对文化产业的科技改造、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机会保持信心,他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在线消费体验的提升将是跨越式的,其中以新技术介入的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服务将可能是很大的经济增长点,也符合文化产业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趋向,“比如腾讯推出的新产品微信,不到两年时间用户迅速增长到3亿,这么庞大的用户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价值,未来的广告价值必然是很大的。”

李凤亮前不久也去看了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他认为,这类中小成本电影不断突破票房极值可能会对电影业带来新的冲击,从而加速电影业的发展,引起各类投资机构更大的投资热情。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刘璐 51553686-812  媒体咨询:许佳 media@icipku.org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51553688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