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晓涛: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跨学科发展的战略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9

下面讲一下文化产业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学术基础与文化创新跨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


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学与经济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认知科学与鉴识科学发生了跨学科的整合与重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必须正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重构,以及学理、学术与原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与发展基础。这涉及到全球化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与中国跨越发展大国崛起创新基础的话语权建设问题,涉及到中国国际竞合力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涉及到全球化与全球语境超越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的经济学、文化学及其跨学科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的时代前沿重大创新问题,涉及到版权经济发展的经济原理研究与文化原理研究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恩格斯曾说过两句话,一旦社会产生都某种技术的需求,将比办10所大学推动这门科学的发展还要快,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峰巅,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10余年,对于文化产业的学术基础、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与原理研究,应该做一跨学科的系统整合,才能更好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迈克•波特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持久的发展优势,文化产业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最基本的发展优势与创新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原理涉及到当代经济学原理与文化学原理的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破除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重大时代前沿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不做一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跨学科理论研究的学术思考。日本人每当重大经济变革时期,总是回到经济原理研究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创新起点,而每当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总有不同领域的学者进入经济研究领域来重构整个社会科学的结构,比如亚当斯密本为伦理学学者,却成为现代资本主义之父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而马克思本为哲学领域的思想家,却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重构、影响了整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金融海啸中出现的《金融资本》的作者希法亨,却是医学博士。


下面讲一下当代世界后殖民文化三大定律的反思与人文科学的重构。当代世界文化的三大定律,一是欧洲影响学的文化渊源论与文化传播论,二是美国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文化一体论与单极论,三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文化生存论,都是后殖民经济体系中贸易化、资本化、金融化的西方单边轴心化后殖民文化体系。文化产业与版权经济的发展,不过是这一“寻底竞赛”单极化后殖民文化演化体系的理论诠释与经济折射。由此形成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反自然人物观与达尔文社会学以来的反人文社会观,形成了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欧洲大陆法系市场经济主体演化的工业化、城市化、贸易化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森林法则”的人文、文化、经济、管理、法律体系社会科学结构,到“优者多赢”的美日韩太平洋新经济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非物质化、金融化“海盗法则”后殖民经济的版权经济人文、文化、贸易、金融、管理、法律体系社会科学结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共识”的自主创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中国的跨越发展与和平崛起,正在超越这一后殖民经济文化体系,以确立文化领航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的文化复兴体系。这包括全球化开局的和谐发展观、自主创新观、科学发展观、人本价值观的科学发展文化创新体系的确立,都是在探寻打通古今中西与融合经济文化的竞合、和合多元文化发展道路与自主创新复兴道路,以期形成“天人法则”的文化领航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道路,形成融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天人法则”自然观、生态观、人文观与科学发展观创新体系为一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结构。


这包括反思文化学、反思人类学、反思社会学的人文重构,包括科技哲学、产业哲学的文化重构,包括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的理性思辨,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的和谐乐章,包括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科学思辨与创新发展,包括文化传播的互动互融与文化创新的跨学科发展,包括科技融会的自主创新与文化创新,包括生态学的兴起与生态文明的跨学科整合,包括整个社会人文的重构与本土文化复兴之路的科学发展。


古老中国的文字、文本、文化教育与文官制度,形成了儒化、汉化、王化、教化、风化的人文传统与文化承传体系,亚洲的复兴形成了儒家文化加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生产力要素的文化创新体系,中国“天人法则”的和谐文化与科学发展,正是基于这一文化创新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重构,以期形成东西兼容与今古融合的信息化、知识化、贸易化、服务化、非物质化文化自主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伟大民族复兴科学创造与创新基础。


这使人文、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正关系,人与经济、文化形成了正关系,经济、文化与生态、人文形成了正关系,生态、人文与创新、发展形成了正关系,国家与民本、人本形成了正关系,民本、人本与经济、文化形成了正关系,经济、文化与国家形成了正关系,国家与全球化形成了正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正是要寻找这一正关系的创新基础并破解这一正关系的创新难题。


当代世界后殖民经济三大定理的反思与社会科学的重构。当代世界后殖民经济三大定理,包括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非平衡资源配置的“资源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定理;物质资本边际效益递减非平衡市场要素竞争的“戈森规律”国际分工定理;工业化、城市化重化物质阶段不可逾越的“霍夫曼定律”现代化国际分工定理。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非物质化发展与自主创新中,基于文化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优化结构已变为环境、智力、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制度、文化生产力九要素的综合创新体系与比较创新优势,物质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的“戈森规律”已变为非物质资本代际效益递增的“逆戈森规律”,而由重化物质工业化、城市化引导的现代化已转变为由非物质化、知识化、信息化引导的现代化。整个经济也在由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上层建筑为基础的文化经济,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经济与版权经济。


文化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已由修辞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而资本已由简单的货币增值系统转向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复杂性组织系统。 这需要我们重新来研究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研究其后的资本原理与产业原理,产权原理与经济原理,文化原理与创新原理。同时这也使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了以知识、科技、信息、制度、组织、服务、创意、创新、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使以工业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管理、媒介管理、文化管理、服务管理、贸易管理、信息管理的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同时又使欧洲大陆工业体系的“森林法则”殖民经济“庞大商品堆积物输出”的法学体系,经过太平洋信息社会“海盗法则”后殖民经济版权博弈法学体系,转向“天人法则”竞合、和合、平行、多元合作与发展的法学体系。以期形成经济与文化的正关系,国际分工的正关系,创新发展的正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正关系,经济文化演化与资源配置生产力结构优化的正关系。这是当代社会重构的发展目标与创新宗旨。


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造成了只有修辞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文官制度,缺乏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经济社会,形成了近代中国落伍的三大难题。一是亚当斯密说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经济难题,二是李约瑟说的“为什么近代落伍”的科技体制难题,三是罗伯特说的“为什么近代中国停滞”的产业经济难题。三大难题,都有其深刻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科学发展不足的学科误区与创新鸿沟。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后面,只形成了文本经院与文官制度,而没有产业经济与经济体制的链接;指南针的后面,只用于看风水的小农生产方式庄园经济建设,而没有玻璃工业(望远镜)的航海术与海洋贸易的拓展,即使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由于明王朝禁海的闭关锁国国策,终于为他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国门,这也是国家经济、管理、法律的科学认知跟不上所致,可见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创新鸿沟所形成的历史障碍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有多么难于逾越;火药技术只用于放鞭炮,由于没有钢铁工业的链接与经济价值的开发,最终还是为他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国门。


新中国的三大发明,胰岛素的生物技术由于缺乏国家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科技传播体制,又为远落伍于我们的他人拿去了此项技术的诺贝尔奖;核武器的发明,由于缺乏核工业能源基础的链接,又使我们新能源的开发落伍于他人;卫星上天,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的链接,又使我们失去了全球化信息社会与文化传播、版权经济博弈的先导性。


如上种种,不仅可以见出技术发明后面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而且要有深入其后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还要有经济文化原理话语权建设的自主创新基础,有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科学创新基础。


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与文化思辨上,还要有更为深入的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文化软实力,软科学与软技术的融合。五四新文化始,其实就已开始了科玄之争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探索。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上,把中国陶玉工艺、纺织园艺、汉学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发明体系划在核心层之外,本身就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教育、医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够市场化,不等于教育咨询与健康产业不能够产业化与贸易化。这一认知误区也是由于社会科学经管法的文化创新研究不够所致。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纲要》,也由于没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础研究深度,缺乏中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系统与文化资源元素体系的深入发掘,而有些空心化,缺乏中国文化资源动员与文化创新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这又需要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跨学科发展,做出更为深入的社会科学创新与重构。


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当代认知科学、鉴识科学的重构。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又带来了对认知科学与鉴识科学的挑战与创新。比如人类学从后殖民经济话语比较研究体系走向反思人类学全球语境的文化研究体系,文化传播理论从欧洲渊源学后殖民文化比较研究体系走向反思文化学全球语境的文化创新体系,社会学从达尔文社会学的“森林法则”走向反思社会学“天人法则”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经济学从后殖民经济的资源比较优势与“戈森规律”等非均衡国际分工的物质经济体系走向反思经济学的“逆戈森规律”十大经济原理批判的非物质经济创新体系。


认知科学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还体现在经济学市场经济由“杠杆原理”的物理学资源配置原理,走向了组织生产力研究的生物学主体优化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非对称性创新优势文化博弈原理,出现了演化经济学等生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融入了生物学最新研究原理与生物技术的DNA科技成果。包括对经济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认知体系,也融入了对生物组织物质与信息元素融合的认知原理。还有对资本能量交换组织系统的认识,也揭示了经济学生物学原理的内在联系。这对于非物质产业、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经济的研究尤为重要。经济学也在由对物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关注,由对简单的物权财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权、版权、产权价值体系优化体制、制度的关注,由对商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资源、生态、信息、内容、文化、版权、产权的经济演化体系的关注。对金融安全技术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融入了对于生物安全技术、文化安全技术与危机管理及其组织系统、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的研究。


认知科学对于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研究,也融入了社会科学经管法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知识资本、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创新,优化与发展,也融入了产学研认知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而产业组织的文化创新系统,学科、学术与大学的科学创新基础,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基础,都与认知科学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大科技计划组,超级计算机信息技术计划组,DNA技术生命科学计划组,纳米新材料计划组,认知科学计划组,以认知科学为创新基础,形成科技融会的文化创新体系,装备了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文化创新的认知科学原理与理论、思想、学术、技术来源。


文化产业的认知科学融会,还包括文化人力学、文化传播学、文化创意学、文化社会学四大认知科学的融会与传播理论、创意理论、创新理论三大认知理论的融合,形成产、学、研的文化创新体系与认知科学基础。


鉴识科学,包括评估、规划、测绘、鉴定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认知体系,还包括文化鉴定、文化评估、文化测绘、文化规划的鉴识科学融会,与文化金融精算的统计数学、计量数学与精算数学技术体系,这都将进一步促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与认知鉴识科学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