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文创研究院在京成功举办“智库对话2019: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与展望”
[组图]紫金文创研究院在京成功举办“智库对话2019: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与展望”

       1月6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支持单位,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智库对话2019:年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期间举办。与会专家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在国家机构改革、文化政策及文化税收空前发力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等大背景下的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贡献真知灼见,同时也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担任智库对话的议程主席并做了主题演讲。本次智库对话特邀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台南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主流媒体和高校专家表作为观察员出席,展开深度探讨。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关注如何打造有文化的产业问题。他认为现阶段整个文创行业面临诸多新形势。一是全社会对文化创意行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外部舆论环境影响非常大。二是机构调整对2018年的文创产业影响巨大。文化+旅游项目启动越来越多,各地都高度重视,成为新的文创行业和经济转型增长点。同时国家管理政策对2019年电影行业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要弄清政府从管理主流文化到现在的全方位管理的信号导向,要更多关注各地监管政策上的稳定性和程序上的制度化。强调专家学者要更好引导舆论环境理性看待行业发展,要从审美文化着手,把文化产业发展成真正有文化的产业,做到该行业的真正升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从文化科技融合趋势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呈现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甚至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并从十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技术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加强;二是很多技术本身不具有独立商业模式;三是数字创意产业或数字文化产业的提法不如互联网文化产业科学;四是融合的形式多种多样;五是娱乐体验领域的融合将越来越重要;六是文化、旅游与科技三者的融合越来越突出;七是城市文化体验中心和小型化的家庭文化体验中心是发展趋势;八是综合文化娱乐体验将得到良好发展;九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可以通过科技融合来实现;十是围绕互联网5G的平台+技术+内容+垂直运作是最重要的融合领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聚焦文化自觉和大国文创这个新使命。回顾和展望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等论题。他表示,2018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意义更加重大。通过大数据方式对比了20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就,从而反思了文化产业学者的研究成果价值和担当,并提出了四点倡导性意见。一是通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建立大国文创新评价体系,对政策效用、商业模式等聚焦研究;二是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这一学术平台上,通过智库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共识,在理论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府决策支撑、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三是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牵头,在北大制作文化产业管理慕课,二十人二十讲;四是探索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虚拟跨领域人文社科学院,本科阶段围绕人文叙事、艺术审美、数字科技、数字创新四个方面来设计。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从文化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前景为题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从文化财政政策、文化税收、文化金融等国家文化激励政策的作用和不足等方面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肯定政策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释放的红利、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认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优化支出方式,应发挥更多支持文化金融发展和杠杆作用;税收政策应更加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统筹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回归初衷;文化金融要支持文化产业实体,文化产业首先应是实体经济,文化产业也存在过度金融化和虚拟化问题,要把防控风险放在优先的地位考虑,还要加强文化金融方面的创新,稳扎稳打推动文化金融的有效实施。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从激活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他认为有几个信号值得关注,一是文化自信导向之下,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断升温;二是5G通讯条件下,新业态开发迅速崛起;三是文化旅游融合趋势加强,文旅跨界整合成为投资消费热点;四是知识消费成为文化消费异军突起,文化消费品质不断升级。同时也指出了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一是高品质的原创内容缺乏;二是文化要素配制的行业和区域不均衡不充分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文化科技新业态的核心高地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期待在2019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要素配置、大IP制作,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能有新突破。李凤亮教授最后认为智库应冷静反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20年发展,如何从一级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去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并邀请大家参加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建立十周年活动,更加深入探讨此问题。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炎教授向大家解读了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创生实践所开展的参与式研究情况。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和实践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云南等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和有益做法。同时对西部地区如何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做了学理思考。比如,怎样利用好自然要素来对接文创产业发展需要,提供应有的产品和服务,做到乡村的自我振兴;如何打造适合现代方式的经典旅游线路,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文化产业;民间资本如何参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等。同时也从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复杂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不利因素,如服务体系欠缺等。最后李炎教授认为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去解决构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从学界理论和业界实践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于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看法。首先是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波及文化产业领域。过去的一年,很多原业绩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举步维艰;其次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三是机构改革、电影产业纳入中宣部直接管理等国家政策变化带来了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四是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相关问题很值得关注;五是对2019年影响较大的5G商用不仅仅是通信方式或代际变化,更将推动整个业态发生巨大变化。李教授最后指出,当下行业面临诸多变化和危机,但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课程、教材体系依然陈旧,不能适应行业面临的重大变化。人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今后很难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理论界特别是智库这个平台去深思。

 
      “智库对话”观察员、《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认为,学者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媒体关于文化产业相关报道给予权威支撑。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和其他产业融合、其他行业进入文化领域、传统文化企业面临互联网冲击,如何转型走出焦虑等问题都需要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加以指导。未来期望智库能够集体发声,形成主流声音,有权威发布;多和实践结合,有更多案例研究;多做跨学科、跨区域研究;多做政策评估,使得智库平台和媒体产生更加良好互动,深度参与共同推动文化产业高层次发展。 “智库对话”观察员、《中国文化报》周刊版副主任李琤认为2019年应关注的重点一是机构改革后,如何在文化产业这个角度去凸显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主流导向和主流声音;二是文化产业对传统基础教育作用问题;三是要多提供一些个案思考,多关注底层群体,挖掘底层文化力量。会上,来自台湾的两位观察员潘罡、于国华也从当地的文化创意经济有益做法,该领域教育的实践探讨以及两岸文化产业发展交流等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的专业委员会,也是第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与业界的互动融合,服务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其理事由来自包括近30所双一流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港澳台大学的65位学术带头人(包括长江学者)组成。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