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智库对话2018:集聚学界智慧,年度回顾与展望

   

  1月7日下午,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紫金文创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智库对话2018:年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期间举办。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和十一位副会长发表了演讲,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贡献真知灼见。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指出党与国家对文化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是今后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之后对社会矛盾的最新界定表述,这标志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告一段落,开始真正进入精神经济时代。随着对今后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今后中国美好经济发展前景是长期看好的,这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2017年业态转型与企业洗牌并行。伴随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以移动终端加网络付费为支撑的新业态不断出现,传统企业面临转型,企业生命周期可能大幅缩短。2018年有三个方面的判断: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将继续加速,业态会发生较多变化。二是文化与一般企业的融合将继续扩大。很多企业会更多的打上文化烙印。小五金+文化升级为tiffany,小皮革+文化升级为lv的情况将越来越多。随着文化的注入,故事的呈现,文化与一般企业的融合将扩大并加深。三,解决实体经济的振兴需要文化介入与推动。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主任、专委会副会长祁述裕教授指出中国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实验性探索,市场最活跃、业态最丰富、参与人最多、政府最重视。文化产业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集聚、数字、融合、特色、共享发展等五大特点。同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么紧迫。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如何解决文化娱乐的监管,文化娱乐市场能不能实行放管服。第二,怎么为各类非国有文化企业提供平等的机会。第三,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重组。第四,国外文化娱乐产品能否在更畅通的进来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专委会副会长尹鸿教授提出政府、资本以及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出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三股力量。文化发展前瞻应是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过度,要从产品经济向版权经济改变。文化产业要改革。一是改革国有文化资产。二是改革市场乱象,如数据造假、渠道垄断等;政府应管好规则,但我们管理市场经验不够;只有管好市场,才能管好导向。让文化企业有尊严。解决市场规则问题,包括反垄断规则、数据立法等,做好市场导向,完善相关立法。三是解决准入程序问题,如审查程序的法定问题,让审查程序化、法律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专委会副会长向勇教授认为2018年后中国文化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即从文化产业时代走向文化经济新时代。文化经济的动能在于文化产业版权、大数据等的贡献。文化新经济体现为文化向各领域渗透。这一阶段应建立符合文化经济新时代的法律规范,同时简政放权。研究再国有化问题,建立文化产业反垄断法。在文化消费层面,需密切关注互联网文化消费趋势。此外,学界应认真梳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0年,为业界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专委会副会长范周教授指出2017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全面转型的一年。具体体现在业态的转型;文化消费有一种自发的行为和政府的推动相结合呈现出新的态势;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过去一年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四,园区的转型成了全民的思考。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贸易、文化扶贫、文化安全得到了全面发展。目前仍存在四方面问题,包括立法速度与顶层设计有待加快;企业间公平待遇尚未实现;管理的宽严度仍在摸索;文化产品走出去但没走进去。展望2018年,是文化产业与国际交流,文化贸易的重要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不能缺位。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将呈现常态化趋势。呼唤中国文化产业教育走进主战场,成为正规军和生力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专委会副会长魏鹏举教授认为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性调整格局已经明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文化收入总体增幅并不是特别理想,但结构性的变化已经出现,和新技术新消费结合的新业态增长非常快。结构性总体格局确立,有赖于内容经济模式在2017年基本上得到确认。内容经济模式比较典型地表现在网络付费用户集聚增加。基于内容的直接付费模式正在形成,且规模正在扩大。我国文化产业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调整。一是朝着有利于新技术发展升级;二是朝着内容经济模式形成的方向优化。2018将就“改革”两个字来扣题。文化产业确实到了中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年。文化体制改革,关键的问题还是供给侧意义上的改革,一是制度领域的供给,二是产业和事业由原来的分类改革到下一步的融合推进。三是在资本问题上,它意味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结构性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专委会副会长单世联教授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我们注力于文化艺术本身的产业化、商品化;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艺术向社整个会生活,向实体经济全面渗透和扩张,文化经济,即文化艺术的内容、意义、风格、形式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文化经济的核心不再是文化艺术应当怎么样,而是经济应当怎么样?这一过程中,文化的泛化必然导致文化的意义风格的稀释,文化本身要来引领推动经济,要有丰富的、强大的、充沛的文化意义。展望2018年,一是把文化产业从文化经济方面进行考虑,二是更多的推动文化向经济的渗透,用文化来改造经济,第三要鼓励繁荣我们狭义的文化艺术的生产,要从当代中找文化资源。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专委会副会长傅才武教授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智库对话这一学术共同体有义务对20年来学术层面对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做了什么进行总结。以下三方面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个成绩是文化产业的独立化,其价值在于建立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文化产业发展让出空间。第二个成绩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规律的研究。第三个成绩是建立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系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局限。第一,我们在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事业和产业的二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产业与事业两分,在政策领域也不连接就容易产生问题。第二,过分的利益强调让既得利益阶层得到理论支撑,形成固化,成为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障碍。第三个学科的理论研究也是不足的。未来,应该集中精力在文化产业的生态体系。可围绕三个方面:第一,理论研究要围绕如何增加体制改革的红利。第二,围绕新技术的利用所导致的红利,高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第三,围绕人才的红利,特别是学科的建构。人才队伍对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力,建设好人才队伍,做好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专委会副会长李炎教授认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并没有真正在政府的政治治理以及经济发展国民体系当中进入到一个真正理解的层面,缺乏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与之配套的理念、政策、金融、税收、土地管理各个完整的支撑;二是文化经济发展并不能一刀切,我们自上而下全方位来推动是不成的,各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利用起来,而是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和符号性表征;第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在国家层面和理论层面都必须要提出一整套的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话语体系和相关的政策和配套的体系。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专委会副会长李凤亮教授指出新型文化业态还是成为文化产业创新驱动主导的模式。同时创意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成为新的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最大的战略性资源。文化贸易不仅是一个产业、经济问题,而是国家重大战略的一部分。十九大阐述了文化思想的十个方面, 确立了全球视野、历史意识、全局观念,和文化情怀。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进一步强化,用跨界思维推动创新发展,辩证正确的看待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问题。要按照市场、文化、消费、传播的规律去讲好我们文化产业故事。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专委会副会长顾江教授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认知扩张阶段、认知阶段,质量改进阶段,产业结构提升阶段。纵观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应具有弹性和有效性。产业灵活性表现为时段的有效性和精准投向的策略安排。此外,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应使用产业化思路,融入世界文化产业价值链,形成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学科发展层面,呼吁文化专业硕士在能得到政策倾斜。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专委会副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姜生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有利于全社会文化认同的加深。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产品的成功应是躯壳与灵魂、内涵和历史,口味和实质,完整而自然的统一。文化产业应该基于公众的文化经验,文化产品不能单向的用艺术塑造来实现,真正的文化产品至少在内涵上应有有历史根据,但不必须是悠久的历史根据。文化产品的使命在于能否驱动符号表达某种哲学。2018,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仍需要提升表达,即我是谁,民族自我表达的难题必须有所回答。文化产业的提升要在精神层面探索,而不是在产品上盲目扩张。这样才能不断酿出软实力这杯酒。我们应走向真正的由文化主导的经济模式。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郑长玲,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作为观察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就文化产业学科发展意义、智库对话这一学术共同体功能、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与发言专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的专业委员会,也是第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学术团体。其理事由来自包括21所双一流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港澳台大学的53位学带头人(包括长江学者)组成。专委会于2017年1月发起,秘书处设在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负责运转,旨在搭建高效的学术交流与专业建设平台。2017年11月12日,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这标志着专委会发展到新台阶。专委会将通过召开会议论坛,举办暑期培训、创办学术期刊、评选优秀成果等,集聚学界智慧,凝聚学界共识,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与业界的互动融合,服务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