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文化强国的“十二五”蓝图
作者:韩冰 来源:瞭望 时间:2012/1/31

许嘉璐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兴旺,关键不在于操作,以及从构想、规划、设想乃至付诸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文化的内涵要根植于本土。文化产品表现的中国的事、中国的人、中国的土地应包含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内涵。

叶朗建议,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第一,要实施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第二,要强调创意,追求艺术和高科技的融合;第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文化工程做成民生工程。

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以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为主体、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开发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价值链为依托、以版权保护为保障的文化创新体制。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生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指出,当前,在一些地区,不少人群中,对于“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一些地方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甚至大肆开发“非遗”产品。这些行为,完全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忽略了“非遗”项目的手工艺生产实践环节,也丧失了“非遗”产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研究院首页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