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亮:最后两个案例,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企业没有到场,一个是华强的文化加科技。在大陆,华强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到深圳都会去看一下。还有一个是展示创意的策划问题。首先我们有请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张扬先生来讲一讲华强的案例。

张扬: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张扬:华强其实是在中国现在是比较知名的一个企业,特别是在文化科技领域,国家领导人到深圳都会去看一下华强。华强已经成为深圳标杆性的企业。深圳有华为、有腾讯,今天华强的例子是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因为我是管理学的背景,所以我想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华强为什么会进入文化科技产业。哲学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我想把这个问题放在华强身上,去研究一下华强是谁,从哪里来,他将走向何方。华强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今天在大陆的很多在文化产业之内,或者在文化产业之外的企业、业界的人士包括普通的消费者基本上还是比较了解华强。大家第一反映就是它是一个文化科技企业。这个判断没有错,华强在文化科技领域已经深耕了将近二十年。在这个背景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背景,他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可能有人还会有一个判断,华强是国企,因为名字听起来就很牛,为中华之强盛。华强曾经是国企,现在不是。华强是深入涉及到文化产业里面,以科技为标签的企业。它还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批发,包括物业的出租等等。
我把它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创造品牌的阶段。第二,寻找科技,其实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阶段。第三,科技加文化。第四,文化加科技。
第一个阶段,创建品牌的阶段。华强是一个粤北的一家军工企业,1979年搬到深圳。它真正开始起飞是从深圳开始。因为深圳是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会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华强也获得了政府的扶持。他拥有一条街,他在那个街上拥有很多的物业。今天我们提到深圳的时候都会想到华强北,华强北就是华强集团拥有的物业。他从1979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利用他的身份,由身份加品牌起步,他地处深圳,那个时候大家都会觉得深圳的企业还是比较牛的。他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国有企业。同时,因为借助于深交所形成的优势,他有几家上市公司。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面他迅速的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能够为他以后的多元化带来充足的现金流。不仅仅是他自己积累的现金流,他的声誉会保证他在国有银行获得资金的支持。第二个阶段,我把它定义为寻找科技的阶段。华强为什么要寻找科技,为什么要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作为一个企业本身来说,他其实是有一个产业升级的需要。当时华强的产业主要有几个:第一,跟日本三洋公司有一个合作,生产黑色家电。当时这个业务是赚钱的,但是核心的技术是被日方占有。所以华强知道未来这个东西发展可能会受限。第二,后面这两个图,一个是传统的制糖行业,一个是造纸行业,这两个行业是从它粤北就开始做的。它的未来发展还是受限的。第三个主要行业是在华强北的电子批发业务和物业出租。这一块业务对华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他相当于波士顿矩阵有一个现金流业务,他可以提供很大的资金支持。我们做企业的人做这样的业务没有太大的成就感,他无非就是做一个包租公而已。华强当时的领导人还是有一些想法,他们想寻找新的科技力。他为什么觉得科技是能够给他带来新的利润。首先他收购了一个军方背景的研究团队,这个研究团队也在寻找出路,跟华强一拍即合。这个研究团队是研究数字电影设备的。当时这个团队的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但是华强当时看好这个技术。因为这个技术当时在美国也是刚刚才发展。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说,它的周期年限是很长的,在美国刚刚起步,在中国基本上还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他们会觉得在中国的产品生命周期很长,这个未来慢慢培育应该是可以赚钱的。
华强这个企业为什么会有寻找科技的动机?这跟他在深圳有关。深圳当地的企业是最早承接海外技术转移的企业。他们曾经做过一批东西是被海外淘汰的,但是他们仍然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他认为我即使找一个在国外过气的企业,但是在中国依然会有价值,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我先在沿海做。沿海做不了的话,我可以转到内地去做。有这样战略观念的指导。所以华强开始了它的寻找科技之旅。第三个阶段,它因为开始寻找新的科技,所以发展了一个产业,科技加文化。他需要去美国参加一个重要的娱乐设备的展览会。通过这个展览会他们会发现在美国很多的设备制造商真正赚钱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卖设备。卖设备赚钱不多。他们是把设备和文化相结合。然后才赚钱。他们直接把国外的一种模式套用到国内。做主题公园。有人说主题公园在国内已经比较成熟了,特别是在香港。他又给主题公园注入一种新的元素叫做科技。在公园里面可以看到最新的4D电影,会有一些游戏,看起来非常的潮。所以我会认为在这个阶段他基本上找到一个路径,叫做科技加文化。科技是内核,文化是包装。他在战略上有一个产业升级的思想指导,他一开始就把这个主题公园放在二三线城市,安徽芜湖,包括今天我们在沈阳、合肥这样的城市都会建这样的主题公园。通过这个主题公园他开始慢慢觉得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科技为主要产业的多元产业。
第四个阶段,从2009年开始,它的战略又发生了调整。以前文化科技是科技摆在前面,从2009年开始,他是文化摆在前面。我可以从华强一些经营行为可以看出来,2009年开始,它加速了文化产品的开发。我们看到的这些卡通形象就是他成功的产品。特别是在去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十二套播出了一个动画片叫《熊出没》,非常受关注。由科技加文化变成了文化加科技。
这是华强集团战略发展的轨迹。从它的轨迹中,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下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这个轨迹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我认为华强走过的路是一个由资本加科技、加享受政策性红利推动的、是一种中国式成长道路,这种道路并不适合每一个企业。因为华强拥有的资源并不是每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他曾经是国有企业,但是他九十年代改制了,他有上市公司,他在银行有很好的声誉,可以贷到钱。他可以享受很多的政策红利。这是他发展的道路。不完全能够对其他企业有借鉴意义。从华强所走过的路,我会发现对于今天中国想进入文化产业的小微企业来说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今天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话题,今天有很多小微企业,深圳有很多制造型企业,他们想享受政策性红利,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切入。因为他们觉得我跟文化产业并不是特别搭。我觉得从华强的例子中,科技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进入文化产业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因为中国的环境会比较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首先我觉得,科技型文化产品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比较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比较高的黏度和认可度。第二,科技型的文化项目作为形式出现的文化产品,他比较容易得到相关的金融支持,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金融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了,虽然不是特别成熟,但是有一定的基础。以科技部的出口出来的有很多的金融支持。文化金融现在刚刚起步。我会认为以科技作为一个突破口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我想回应一下今天大会讨论的议题,在文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孰轻孰重。从华强发展轨迹来说,早期华强是以科技作为先导的。慢慢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深耕,他又把文化找回来。这个是华强的经验,这个经验是不是可以推广到所有企业呢?我不敢说,但是这个经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从这里面可以判断科技和金融在整个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