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河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陈清河 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陈清河:在场的各位嘉宾、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这两天学习很多,今天下午我的报告里面融合了这两天所学习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包括我个人在台湾学界和业界服务过程里面看到的跟大家分享。

原本我要跟各位分享是有关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借鉴,因为这一场主题是融合内容跨界的新媒体、新业态和新趋势,昨天晚上我特别把这两天所听到的做了一个整理,我的题目改成数字媒体的融合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我坐在台下,一直看上面的横幅“文化产业”,我想文化变成产业,这个中间缺乏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刚刚吴院长报告里面特别提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有两件事情,一个叫创意,一个叫科技,从创意和科技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开始今天的报告。

第一章特别提到两个观点,一个是从文化观点,一个是从科技观点来说明。从文化观点来看,任何地方的工程硬件,我们都觉得它很伟大,特别是国内所有的城市,每一次来,每一次都看到很新很新的面貌,这种工程的硬件确实让整个城市变得非常非常大,也非常伟大。但是我个人一直觉得我们有一项东西应该是我们身为中国人一个非常大的骄傲,那就是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方面,如果我们文化软件能够更强,我相信我们城市会变得更大,从这个观点来看的时候,文化产业不是一个科技,也不是一个人才,应该是创意结合,文化产业是一个理想工程。

从理想工程角度来看,今天科技免不了,没有平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平台上面表演的人是谁?其实就是广播、电视、视频,包括目前城市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容,如果可以在科技平台上表演,我称为熟悉的倩影能够在陌生的舞台上表演,我相信这个文化创意产业会更伟大。伟大的原因在哪里?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是透过科技可以跨空间、跨产业的工程。这个工程基本上是透过长时间积累,这个积累当然有来自文化的积累,来自生活里面创意的积累,这些积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希望能够更重视的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果能够发展开来,我相信在各个不同的平台,这些陌生舞台上的平台表演的时候,这些所谓经济和产业提升自然就会起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传播角度来看,传播的过程很简单,从空间一直到结构空间,一直再回来。我们这个场合是空间化的场合,但是文字媒体出现之后,我们就把人类空间结构掉了,可是当我们有广播电视传媒之后,把所有人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回到某一个地方做核心发展技术,但是今天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数字融合的时代,是一个三网融合的时代,我们是无所不在的时代。从这个无所不在的时代,某种程度就是新空间化的结构体,我们看的出来这里面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创跟城市之间的结合,也就是实体的融合。第二个是文创跟科技的融合,文创内容会在各种不同平台上表演,文创加科技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结合。最后是文创和媒体渠道的结合,不同渠道的结合以后,我相信我们文创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非常伟大的产业。

这里面有三种不同的参与,一个是实体空间的参与,好山好水必须给它好的故事。我们有很多历史空间,比如说废弃的工厂和厂房,我们给它赋予历史和故事,这里面文史叙事结合起来就活起来了,好山好水就不会孤寂,变成好精彩的地方。

第二点是科技网络,我们不是空间化,也不是再空间化,这个时代是新空间化的时代,我们就要无所不在,最好的工具除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电信和互联网,无所不在科技也可以参与。

第三个是消费参与,没有消费参与没有办法生生不息,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三件事,文化是产业,我们给它一个包装才是产业。社群消费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社群消费参与分为六类。一类是空间与构建,建物素材,另外一类是市场与诠释,人类的消费行为只有三种:听觉、视觉、体验,未来文化产业应该走向深度、速度和广度,整个文化底蕴就可以完全展开。我个人觉得应该给它一个板块上的调整,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推广变成一个首当其冲的事物。第二个必须加强质量的内涵,给它知识经济的产物,在这个场合也听到人才要有核心人才、专业人才,而且要有知识经济基础的人才,这样我们才可以让这个产业经济化更加落实,而且必须用现代化科技做各种不同的创作,特别是个性化。还有消费者洞察,了解消费者洞察之后,个性化才可以出来。空间的硬件跟文化软件结合,历史的故事陈述出来,形成双驱动市场,这个部分才是更重要的。

把史料和叙事模式衍生开,专业化加上商业包装,让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光发亮,这里面产生了很多价值链,这个价值链很简单,其实内容跟人才在一起,另外一个平台跟技术在一起,还有资金跟营销在一起。当我们把资金、营销和人才结合以后,会有人流、物流、资讯流、资金流在一起,信息价值和创新服务就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上游产业价值链因此变成一个多元的文创模式,而且有很多商机自然而然衍生出来。

以我自己参与业界或者学界的思考,有七个不同的层次,创意阶段称为思,生产过程叫产,复制过程是管,营销是销,新媒体是传,还必须有云端概念,我们会下载,因此必须有丰富的典藏和管理,最后是空间创收,后续衍生商品的创收等,思、产、管、销、传、藏、收里面就需要不同的人才。初始创作太泛滥,今天文创变成有经济价值的一定要过滤,过滤完以后要精准、个性化、区块化。好的东西愿意跟好的朋友再分享,把初始创作变成群聚创作,接下来变成衍生创作,再排列组合可以做创收创作,最后可以扩散创作。如果我们可以从这个概念思考,其实就是从概念到独特,个人到复合,单一到创意,创作中介到创作重整。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思考,我们建立一个平台,结果引进了别人的内容,赚自己的钱,其实我们应该是引进一个品牌,我们做好一个平台,引进别人的内容,加入自己的创作,赚别人的钱。还必须不断扩散,它不是为精英服务的产业,而是应该扩散,让一元可以多用,不断再使用,最后必须用企业化的经营思考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化思考会有风险和转机,不断积累扩散收获,谢谢大家!

问:您好,我是北京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生,刚才陈院长讲到文化产业中介有几个过程,这比较偏理论的方面,不知道陈院长能不能分享一下这些过程有哪些案例?我们可能会比较了解到如何用这个案例结合理论,实际把操作方式呈现出来。

陈清河:2007年我在台湾电视公司当董事长,因为有这么一个机会,那一年我只做一件事,让电视台从原来一个月亏损新台币4千万左右,最后剩下800万,就是人力盘活、空间盘活、材料盘活。台视是台湾在1926年成立的电视台,大部分时间是做新闻,于是我完全做数字化、典藏化,一个月创收了2700万左右。经过典藏化改造,并不是完全卖掉,而是知识产权再利用,这个部分很值得借鉴,报纸已经接近了末日,但是报纸不会消失,只是它的表演方式不一样。因此我告诉我的同仁,你千万不要做一件事情,把这个内容完全放在数字化平台播出就了事了,你必须重新组合、建构,要找一个主持人,把这个材料说故事串接。我们现在电视台一年可以赚2个多亿,把所有旧有素材重新整理后的处理方式,当年完全是用企业化思考想应该怎么去大立大破,让所谓的素材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过去的经验跟大家分享。

周庆山: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上非常活跃,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还是早晨一大早起来到香港转机,到台湾已经晚上七八点了,非常辛苦。第二次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到了香港没有降下来直接转,也要花很长时间,今年去的时候大概两个半小时就到台湾了,两边不光距离拉近了,文化交流也特别多,特别是大陆很多学生到台湾学习。请问陈院长,大陆学生如果有希望到台湾学习文化创意专业,您有一些什么建议?

陈清河:我现在的生活大概每一个月有六天都在国内,每个礼拜六和礼拜天就到北京、武汉、上海等,我现在的生活非常高兴,也非常融入。我必须回应两件事情,目前我在世新大学服务,我的学院6千学生,占了学校人数一半以上,总共收了将近400位研究生,每天跟他们朝夕相处,觉得非常高兴。大陆来的同学真的很努力,每次上课都坐在前面,这种感觉真好。

台湾不大,包罗万象,这个地方因为空间不大,受过各种不同的统治,文化底蕴非常冲突,也非常的零乱。零乱跟冲突过程里面,很多有心人士开始整理,包括空间整理,包括各种不同素材整理,还有来自于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影像声音的,包括表演之类的。现在已经做了某种程度整理,这一两年能够做的不是大山大海,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和延伸。最大的机会应该是来自大陆的学生和老师,这方面是相当不错的,做法很简单,从社会面来看,我们不局形式的利用社会结构渠道。第二个学校单位,我的院想划分一个文化创意学院,希望有机会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谢谢!

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杨丽伟 62767249-606
媒体咨询:汪卷 62757216-618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62757883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